给人民更好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2017年10月11日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部供图

2012年11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2017年7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更”再度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依然排在首位。

给人民更好的教育!

一个承诺,五年坚守。一以贯之的背后,是共产党人对执政誓愿的矢志不渝,更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生动体现。

这五年,拥有世界最大教育规模的中国,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这五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

这五年,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一个个关键词绘就一幅砥砺前行,让人民满意、人人出彩的中国教育画卷。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立德树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从孔子杏坛讲学到孟母三迁,从朱熹置办学田到王阳明龙岗讲学,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批国办”的京师大学堂到烽火中走出的西南联大,上下五千年,教育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坚实基底。

而贯穿其中的根与魂,在于德。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基础上,党中央对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湖光塔影,绿树婆娑,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五年间,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莘莘学子深情嘱托——

“同学们都要自觉加强道德养成,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注重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

对辛勤的园丁,总书记寄予厚望——

“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对学校和社会,总书记明确要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

把牢千里航船之舵,扎实广袤精神之纲。五年来,立德树人成为改革的先导、发展的基石——

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大中小学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读出的,是写进他们心中的正能量。

今年9月,新学年带给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新生的,不仅是新学校新起点,还有不同于以往的新教材。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由教育部统编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投入使用,更全面、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课内课外。

还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沁透日常。今年以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朝阳明显感觉到,思政课老师各方面的待遇显著提升了,思政课越来越受学生喜爱了。这一切得益于去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力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体制机制,一场思政攻坚战全面打响。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学生党员人数为187万,高校党建工作持续向上向好、连续25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

“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改革创新,中国教育的破题之举

如今的中国教育,早非往日之象。但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爬坡过坎,都给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大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世界最大教育规模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共存,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跨越?

如今的教育中国,立于崭新坐标。但步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关口的教育改革,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

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教育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规则流动;信息化飞速发展,给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

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迎难而上,中国教育作出响亮回答——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

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一连四个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具体实施。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为历来教育改革所未有。

牵动千百万人命运的高考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的考试制度正在加快建立;以公平为基本导向的多元录取考试招生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2017年,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功落地,29个省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也陆续制定完成。

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义务教育择校热也终于迎来了降温局面。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大会战”,在北上广等19个大城市全面“打响”,探索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均衡区域教育资源的有力措施初见成效。按计划,今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

行稳致远,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持续推进,写下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取得跨越式发展。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达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79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国年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五分之一。依托高校建设的各类科技园区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和创客空间的主要聚集区。

以中国高校科研创新为基的“中国制造”,正见证中国力量和中国奇迹。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65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约7.8%。高校牵头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近60%,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占全部授奖数量的60%以上。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公平与质量,解中国教育急迫之需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更好的教育,来自对公平的持续坚守。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针对寒门学子的“国家专项计划”,让离录取分数线还差6分的范俊彪如愿走进了北京理工大学。自2012年我国启动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来,每年招收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人数不断增加,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9.1万人。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最偏远的桃花沟山村教学点老师刘兆明没想到,与粉笔、黑板相伴37年的他,竟然用上了电脑,走进了“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悄然改变。这,源自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配置了价值80多亿元的新设备。

今天的中国已有超过1/3的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标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29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8万名……

更好的教育,更来自对质量的不懈追求。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

这是清醒睿智的战略判断。

五年来,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剪接体三维结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的答案从中国高校走出,中国高等教育迸发的力量,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走到世界最前沿……

五年来,创新创业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北京大学杨品杰团队的“ofo共享单车”走出校园,走向大街小巷;“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出炉,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迈出实质性一步……

一连串坚实有力的“数字”,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十足底气: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破3万亿元,比上年再增7.36%。2016年,进一步明确“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账单”,彰显中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中国模式,赢得世界瞩目

这几年,世界名校在几大大学排行榜上的竞逐,总能引来舆论的关注。而不同的是,这几年,中国大学不再是“陪跑者”——

2017年9月,英国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北大进入前30名,复旦大学等5所高校入围前200名。

2017年6月,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高校上榜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在7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

《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编菲尔·巴称赞,中国大学正在超越欧美的名牌大学,开始真正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

同样,这几年,围绕中国基础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而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教育正成为世界的样板——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初中生两次获得全球第一;世界银行主办的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30余国的教育部长级官员齐聚上海,只为求得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秘籍”。

饱受“数学”教育困扰的英国,今年9月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引进课堂。

中国教育,为何赢得世界瞩目?

2013年、2014年教师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中国教育迎来崛起,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魅力。

因为清华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学生乌沙科娃·伊丽莎维塔改变了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看法:“高考制度的优势在于平等、公平、发展——人人有机会参加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与国别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签署、推动落实《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协调世界银行编写《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牵头组织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音,不断开启新的乐章。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而中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必将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3座  邮政编码:100044

版权所有: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京ICP备190049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47号

事业单位